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作出了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新型城市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凝聚共识,汇集众智,统筹协调,抓好落实。从本期起,“学苑”版推出“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专论,分三期刊发市社科院(市社科联)专家学者的专题文章,深入探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敬请关注。
当前,宁波城市化率已接近70%。但是,传统的城市化不仅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要素资源消耗巨大,而且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也已接近饱和;从人的城市化角度看,宁波尚有1/3左右的城市常住人口有待“市民化”;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传统城市化的推动力正不断衰竭,“副作用”却在不断加剧。因此,宁波新型城市化建设既要突破传统模式,更要立足宁波实际,走出一条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宁波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新探索
新型城市化强调以人为本,在追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寻求智能、绿色、高效、低碳的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方式,力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利益协调,代际均衡;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为基本支撑,注重发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主导性高端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作用;强调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共生发展,强调居民生存发展空间的营造和完善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口转移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
1、新型城市化是破解宁波改革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
宁波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破解当前宁波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第一,有别于传统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有利于解决市域发展空间散乱的问题。传统城市化发展较粗放,往往城市框架拉开了,但发展空间散乱,小型城市培育迟缓。新型城市化既强调城乡互促共进发展,也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对宁波来说,就是要构建“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市域空间布局,促进中心城市、不同规模的节点城市和村镇居民集聚点的协调发展。第二,有别于传统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有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集约高效、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强调发挥土地、资金、能源等资源利用的规模效应,进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并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有别于传统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有利于破解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的局面。传统城市化往往产业间联系松散,产城人之间融合有限,甚至是相分离的。对于宁波来说,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应按需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有利于人才、信息、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集聚,进而强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要素支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进而带动宁波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2、新型城市化是推动宁波新一轮创新发展的现实动力
宁波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要增强城市的发展动力,通过挖潜来发现新的增长点。第一,新型城市化是宁波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新型城市化将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伴随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方式转变,从而带来消费需求倍增;新型城市化将产生庞大的城市轨道交通、供水供电、环保通信、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需求,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都将明显增加,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扩大内需提供“弹跳板”。第二,新型城市化是实现“人才红利”的有力依托。新型城市化内在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机器换人”,倒逼劳动者提高素质和技能,为推动产业升级提供基础人力资源保障;新型城市化注重提升宜居宜业水平,通过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和人文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积极性,提高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实现宁波发展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第三,新型城市化是宁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新型城市化要求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协调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体制、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系列配套改革,以解决农村人口转移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新型城市化要求实现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行政区划优化、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财权事权匹配等改革,释放宁波新一轮发展的“改革红利”。
宁波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新诠释
从中央以及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新型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结合宁波的实际来看,宁波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条具有城市本身风格特征、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相对于既往的城市化路径,它具有全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和发展策略。
1、全域都市化导向的发展目标
全域都市化是针对中心城市实力强、县域的城镇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城市区域而言。以全域都市化为导向的城市化,关键在于人的城市化,是要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周边中小城市为支撑的区域性城市网络,其周边的农村地区逐步成为其郊区,规模不等、分工有序、功能补充的中小城市将吸纳各自周边的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进而实现网络都市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城镇化时,反复强调“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化的关键,必须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城市是民生改善和发展的产物,城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追求民生改善和发展的过程。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宁波在推进人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主管部门的不同、考核导向的问题以及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导致出现分头推进、缺少协同甚至相互割裂的情况,造成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事实上,全域都市化既要涉及“物”,又要涉及“人”,促进两者协同推进,共同发展。
2、产业与城市相融合的发展理念
传统的城市化实践,在城市发展理念上存在着偏差。一是人为构市,往往忽视城市化发展规律和区域动态比较优势,简单地为城市“增肥扩容”,结果却很可能是有城无市。二是城市全能,从大城市到小城市都向往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搞“大而全”、“小而全”,忽略城市自身的产业强项和特色,搞“全能城市”。尤其是对于小城市而言,小而全,不仅缺少特点、特色,还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三是产城分离,传统的城市化偏重GDP,往往是“重产业、轻城市”,造成了工业园区大量建设,多数周边却没有城市功能依托,致使产城脱节。不同于传统城市化路径,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理念是追求产城人相融合。既要有优美的居住环境,也应具备产业支撑,为人的发展提供就业保障。宁波的新型城市化既要有优美的居住环境,也应具备产业支撑,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就业等全面保障。
3、驱动与治理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2013年底,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双驱动四治理”的重要部署。今年7月,市委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决定》强调既要充分释放城市化潜力,着力提升城市化对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又强调提升治理水平,尤其是城乡治理水平。显然,这是一条通过驱动与治理促进宁波城市健康发展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从宁波新型城市化的内容来看,关键是要做好“一优化、五提升”的工作。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不断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人的素质、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治理水平。要做好这些工作,既要通过改革创新来驱动城市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又要通过生态、城镇、社会、软环境治理来优化改善城市发展环境,让城市更文明、更美好。
宁波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新愿景
相对于传统城市化,宁波的新型城市化有着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目标、全新的推进策略。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宁波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美好愿景就将跃然于我们眼前。
1、网络化的城市布局
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就是形成由良好的生态隔离带和永久性基本农田承担生态功能,以控制功能强大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功能独特的中小城市为节点、宜居的村镇集聚点为基础的“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的现代都市格局。当前,宁波已基本形成了“一核两翼多节点”的网络化现代都市格局,但仍存在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不强、城市功能布局散且不充分、小型节点城市培育缓慢等突出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当设定指标来加强过程控制与评价,比如中心城区GDP比重、节点城市人口比重、工业集聚度和村庄集聚度、永久性基本农田比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和生态隔离带计划实现度等指标。
2、同城化的基础设施
同城化的基础设施,就是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区域对接和城乡联网,按现代城市标准统筹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形成区域、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体系。从近十年来看,宁波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在交通上已经实现了由交通末梢向综合交通枢纽的飞跃。但是从城乡基础设施同城化的要求来看,仍有不少差距。迫切需要解决路网布局还不尽合理、环保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给排水设施存在短板等问题,特别是迫切需要解决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问题。以宁波交通为例,就是要从市域轨道交通、市域快速公路网络、市域“高-快”交通系统连接线和“次-支”路网系统、“公交都市”建设等入手,加快建设开放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融合化的产业与城市
融合化的产业与城市,就是以特色产业集群和合理城市布局为基础,通过整体谋划、分类推进,把特色产业集群有机根植于城市体系之中,实现目标统一、布局合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匹配、开发管理主体同一,解决目前产业和城市协同性差的问题,形成产业与城市共生共利、持续发展的格局。城产互动是宁波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但是从实践来看,产城融合涉及城市、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与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涉及诸多政府部门,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比如,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布局应高度协同、产业与城市功能应高度匹配,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要达到这一目标殊为不易。但是我们追求的新型城市化必然是产城融合的城市化。因为产业是城市发展基础,城市是产业载体,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交织且共同前进。当前,要以旧城改造、城市新城建设、节点城市建设和产业园区(开发区)城市功能的拓展为重点,着力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4、优质化的居民生活
优质化的居民生活,就是坚持新型城市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实现城乡居民有序平等享受城市文明,人身财产食品安全有保障、发展可预期,就业充分、物质财富充裕,空气、水等生态环境健康宜居,诉求表达和有序参与的机制广泛形成,城乡居民生活充满平等感、安全感、富足感、舒适感和认同感。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宁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人的关注仍需加强,在改善民生上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比如,从收入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但速度缓慢,南北区域收入差距仍然突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较低。从公共服务供给来看,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尚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布局还存在失衡现象。此外,居民对生态环境、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日益强烈。面对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呼声,应坚持将实现优质化的居民生活作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5、高效化的城市运行
高效化的城市运行,就是在法治城市的理念下,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责任边界清晰、各司其职、互促共进的制度安排;完善财权事权相匹配的市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协调、有序、可持续的政府服务长效机制,城市运行依法、规范、顺畅、效能。宁波外来人口众多,市域总人口超过1000万,这就需要我们以特大城市的理念和视野来运行城市。特别从既往的城市化实践来看,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在城市运行的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工作人员的配置往往是根据户籍人口来设置的,这就导致了供需不匹配;城市运行的法治化、属地化、精细化、文明化也仍有提升空间。而未来我们的城市应当是运行高效的城市,百姓安居乐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