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欢迎来到智慧城市网
  • 厂家直供
  • 大宗采购
  • 实力企业
  • 资讯头条
  • 招商
  • 卓越品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头条 » 图片联播 » 首页推荐 » 正文

不同视角对信息消费产业机会的观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06  来源:通信世界网  浏览次数:1623
核心提示:信息消费从概念到实践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它与自身的紧密结合。据工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上半年我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1.34万亿元,同比增长20%,信息消费落地成效初显。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早在2013年曾经提出“信息消费”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突破口。这一突破口在哪里,在信息消费提出将近一年的时间后做一个回顾很有必要。
信息消费从概念到实践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它与自身的紧密结合。据工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上半年我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1.34万亿元,同比增长20%,信息消费落地成效初显。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早在2013年曾经提出“信息消费”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突破口。这一突破口在哪里,在信息消费提出将近一年的时间后做一个回顾很有必要。

从政策角度看,作为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着力点,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从产业供给、国内需求及市场环境等方面提出若干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首次将信息消费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信息消费这四个字蕴含着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需求和社会前进动力,但大家又都在迷惑,不同的人对这个机会的诠释大相径庭。

国内电信运营商比较缺乏向价值链上游提供应用、服务、咨询的能力,因此将视角更多地放在基础设施网络及部分重点行业应用上。持这方面观点的专家认为,宽带网络设施是信息消费的基础条件,但当前我国宽带网络速率、用户普及率、资费水平与发达国家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在部分地区可能成为信息消费的瓶颈。因此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关键是落实国家宽带战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改善基础电信服务能力。这似乎多多少少将信息消费和国家宽度战略划上了等号——实际上这就是不少运营商现在的解读。这样的理解感觉厚重而相对缺乏灵活性。

IT企业的解读则有所不同。IT企业的着眼点以及实际操盘的战场集中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架构及技术应用领域。它们对基础网络架构的关注甚少,除非是影响到应用效率或者客户感知。这样的理解有时会感觉有深度但缺乏对基础能力的有效利用。互联网企业的关注点则更为精细而深入,包括技术政策环境下的消费模式变化、服务模式变化,以及上述变化带来客户微妙的消费心理变化、消费习惯变化等,试图从这些变化中挖掘出新的市场。这种理解精细而常常会让人喜出望外,但似乎有时会平衡不好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作为下一阶段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合理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国家战略,针对信息消费的理解需要尽可能全面并带有前瞻性。这也许涉及到政府、基础网络架构投资者、基础网络建设者、应用建设者、运营商、虚拟运营商、各个专业行业用户、公共服务提供者、个人客户等价值链中的多方。合理的信息消费产业的形成需要权衡考虑这些力量和利益的均衡。理解和解读可以多元化,不需要强求整齐划一,但如果能理解各自的视角和观点,或许产业机会的设计会更加合理。

如下几个方面对信息消费的理解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消除这些理解鸿沟的机会。

“规模”和复杂度

“规模”是传统运营商的关键词。人们认为,电信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也就是说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沉没成本,行业中存在适度的垄断才是有效率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的替代服务更为丰富,导致的结果是需求曲线更为平坦而有弹性。尽管如此,电信行业在基础网络设施领域的规模效应仍然非常明显。带来的副作用是,在非基础设施领域内运营商还是希望通过规模形成收益。而IT服务则是一种“专业化”的复杂服务。随着软件、服务、咨询逐渐成为IT企业的转型方向,这种服务的“专业化”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两种服务存在结构性的差异,即两种商业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规模运营架构用于批量市场的标准化产品,在处理数量过小、个性化需求过高的情况时效率会比较低;而针对IT服务如果没有足够的复杂度,成本结构又会变得难以承担,因此规模化难以形成。总之,两种模式在研究、设计、采购、制造、营销和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用软件行业做一个类比,在应用软件SAP公司设计产品之前,它会投放更多的资源用于研究不同行业的业务流程。例如,在给汽车制造企业设计之前,它会先了解汽车制造的业务流程,有生产原料的提炼到零部件的生产,再到汽车的组装,整个生产过程的供应链才是其最为关注的。在此基础之上,IT企业针对每个客户的需求再对流程进行个性化的开发和调整。这体现为通过对垂直市场的“深耕”寻找信息消费的机会,所以每个项目的利润率高低和每个定单的价格高低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

不同的商业机会会直接影响到产品形态的设计和实现,然而一些产业的实现需要两种不同生意模式的结合。以智慧应用产业为例,运营商有庞大的用户资源能够快速形成应用的规模,有丰富的运营经验能够实现应用的稳定可靠,长期形成的市场信任能够缩短应用推广的周期。而IT企业具备的则是深入而长期系统关注行业形成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应用——应用的“复杂度”确保了使用的简单。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够顺利推动产业进展。

传统和互联网

从接触点的变化我们可以观察到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对产业机会的理解差异。

接触点的优势被许多创新型公司通过终端、互联网产品捆绑或是客户端工具不断蚕食,而且这个行动完全在政策管理能力范围之外。运营商完全不能够像当初对付VoIP那样通过政策监管来进行控制。这一优势的丧失速度超出了很多从业者的预期。

丧失接触点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联想”。把看似无关的质疑、问题或者来自不同领域的想法成功地关联起来的能力是创新者DNA的核心所在。运营商出身背景单一,由于体制的原因难以采用并购或者深入外部合作的方式来引入专业的外部能力。这种情况下的联想会比较有限,即使零星出现一些成功的创新产品,也不太容易实现引领行业变化这样的规模化“复兴”。基于本地客户的专业化理解,这个优势由于产业的局限体现得也不是非常突出。更危险的是,因为缺乏多种视角,运营商甚至可能对变化中的运营市场核心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例如把移动互联网理解成为“移动互联门户+丰富应用组合”,甚至将移动互联网简单理解为电信网络上的增值业务……我们会惊讶于Google、腾讯这些创新企业产品的丰富,殊不知正是这些门类的聚集碰撞才使得创新得以持续开展。

再看看运营商和Twitter等产品对商业机会理解的差异。运营商更倾向于看到“信息集中”的业务机会。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运营商的定位不断朝“信息整合者”和“信息聚合者”发展,他们致力于整合各类信息,并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而Twitter则更倾向于相信“分布式信息”的价值。这种表面上将信息碎片化、无限衍生化的做法似乎难以和运营商的战略相融合,运营商也很难从这种模式中寻找价值。但需要说明的是,碎片化的信息只是表象,根据社会学中的“环境知觉”理论,每条碎片信息,甚至每一条单独的社交信息,本身都微不足道,但随着时间流逝,当他们汇集起来,这些片断就能接合成一幅细致得惊人的画卷。这其实和运营商所追求的信息汇聚殊途同归,只是实现方式更为独特而已。这也就能够Twitter为何将其口号更改为“share and discover what’s happening right now, anywhere in the world”。

另外,通过观察微信的“微盟”产品我们可以体会出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对生意机会的不同理解。微盟是一个针对微信公众账号提供营销推广服务的第三方平台。其主要功能是针对微信商家公众号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推广服务。这个产品的出现,是微信从一个互联网社交产品演变成为一个逐渐成熟的开放生态系统的重要标志。腾讯在微信产品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微信支付的全面开放,再到微信自助广告平台的上线,逐步朝行业应用领域拓展。嗅觉灵敏的它在多个领域观察到了未来拓展的机会:O2O、互联网金融及多个行业应用垂直领域等。和运营商一样,腾讯对这些领域也不熟悉,但是它采取了互联网企业常用的开放式平台战略,将熟悉和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是一种“智慧分布式、资源分布式”的思想。

针对这些数量较大、成本投入有限的行业应用客户,运营商看到的生意机会是之前的ADC(应用托管中心)和现在的SAAS。ADC模式中,运营商提供一个“底座”,让企业生产、业务、管理、通信等各类服务快速“上架”。这个“底座”包括提供通信网络接入,为用户提供短信、彩信、WAP、IVR等多种方式接入,满足不同用户的习惯。IT合作伙伴则在这一基础上提供业务功能实现,生成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在SAAS模式中,软件集中在“云”端,并被当作一种服务发布在互联网上,企业可以按需付费。这两种模式都体现了“资源集中、系统封闭”的思路。

上述几个例子可以充分体现传统信息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对待业务发展机会的不同理解,有人曾经设法捏合这两种模式,例如Vodafone就曾在2009年推出过“360”服务。这一服务展示出了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拓市场的设计模式。它深度集成了Facebook应用,客户能够通过手机短信实现手机在Facebook平台上的操作,例如发送或更新信息、发表评论、搜索或新增好友等。不仅如此,Facebook也可将其平台上的一些推送功能,如新增帖子、朋友请求或者标记照片等推送给“360”服务的客户,不是简单地将Facebook客户端集成到自身平台中,而是进一步将二者在合作中所获得的社区资源与“360”平台的多种功能进行整合与集成,如实时关联号码簿、整合联系人、位置定位、搜索新型应用等。这将更加符合客户在手机和互联网业务方面互联互通的需求。

构建运营级网络

一般认为,运营级的网络天经地义的就是运营商的领域,其他企业难以染指。然而随着接入技术的发展和管制政策的放松,不少企业开始将运营级Wi-Fi网络看作未来的商业机会,这其中当然少不了视传播信息到世界各处为己任的Google。

Google在2010年提出建设全国高速光纤网络。其说法是希望通过更快的传输管道来促使用户使用更多Google服务,从而创造更多的收入。例如观看高清YouTube视频、使用APPs和Docs以及搜索更多内容。2013年8月,Google联合Level3 对星巴克的Wi-Fi宽带服务进行升级。它为美国本土门店提供10倍以上的无线网络连接。在实施Google Fiber项目的堪萨斯州,星巴克的上网速度比项目实施前甚至快100倍。

一方面,Google看到的商业机会是占据服务入口,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Google丰富的服务平台上,有着大量丰富的应用。Google和这些入口结合起来,能够找到大量生意机会。另一方面,星巴克通常的选址都是核心的商业区域和大型购物中心。在星巴克提供这样高品质的数据服务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新商业客户,这样一来Google就有可能有机会为星巴克提供更为先进的数据网络——解决方案进一步得到升级拓展。

如果一切顺利,有着应用支撑的网络将以极大的生命力成长为准运营网络,甚至是运营网络。用Wi-Fi作为接入手段当然太不现实,但我们相信,一旦这样的局面出现,能够配合应用的多样接入手段的使用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对这样一个似乎当下还是有点异想天开的产业机会,通信、媒体和互联网业界态度差异很大。支持的一方认为,这样的运营级网络告别了高成本和垄断,将会成为社会发展创新的重要动力,可望发展成一项既拉动产业又增加社会福利的公共服务工程。反对方则更多从专业运营的角度提出了网络质量、网络负载情况、网络运营成本、频率资源与当前频率冲突等方面的意见。

信息消费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复杂性、多相关性给从业者提出了高要求——它需要对新事物、新理念保持一种开放和随时准备否定自我的观念。借用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方法来说就是要“有勇气接纳一切不相干的、不重要的、边缘性的经验和现象,从而使我们的认识能力形成一种无限开放的态度”。消除在这些过程中不同的意识鸿沟,有助于合理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实现信息消费的有效落地
 
关键词: 信息消费 产业机会
 
[ 资讯头条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头条
点击排行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221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19046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